新华财经上海8月22日电(林郑宏)8月21日股票配资排名,2024北外滩航运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新华·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会在上海举行。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初北平在会上表示,上海国际海事仲裁服务的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,同时也要注重大模型技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。
初北平认为,中国的国际海事法律服务在内涵上应该有所发展。以英国伦敦为例,2022-2023年涉及到法律服务的雇佣人数达到36.8万人,贡献收入达到340亿英镑,年增长率超过8%。“这些贡献不只通常所指的律师和仲裁员的贡献,还包含了所有的国际海事、本地法律服务,以及非律师的收入,甚至ABS业务的贡献。”初北平说,中国海事法律服务应是一个生态圈,对于专业人士的培养不应仅限于律师或仲裁员,而是要分析中国缺乏何种人才,并针对性的进行培养。
首先要注重的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。初北平认为,在上海能够从事国际法律服务的律师,需要在汉语和英语之间进行无缝衔接。“这样的人才在上海海事领域数量较少,无法满足行业需求。”
其次,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重视临时仲裁,也要重视机构仲裁,“在这方面,香港和新加坡已经提供了经验。”他还建议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相结合,“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从业人员再培训。”
此外,政府与高校要加强产学研合作,结合政府的推动与高校的优势,仲裁专业人士的培养之路将越走越宽。
对于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,初北平也非常看好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。“上海海事大学目前在做海事仲裁大模型,将来要做成海事‘超级智能体’。”他说。
据悉,海事仲裁大模型未来不仅能协助仲裁员读写邮件、安排日程、分析各方提供的证据,还能根据双方的证据来起草仲裁裁决书等。不过,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强大的语料库,未来还需要数据集的支持。
在初北平看来,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“软环境”,一方面是完善立法决定机制,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仲裁理念与世界接轨。“比如律师职责,一些律师认为其使命是维护当事人的利益,但在国际上,律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帮助仲裁庭或者是法官查明案件的事实。”他认为,随着科技变革的深入发展股票配资排名,未来上海国际海事仲裁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,也还需借助科技的力量,打造仲裁“智能体”,开辟出新的竞争赛道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在线配资平台观点